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曾经见证了煤炭产业的繁荣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鹤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前瞻布局新赛道,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半导体及工业软件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煤炭产业占比由90%以上下降为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增至53.1%。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同共建,才能实现以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问题,我们坚持将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育通盘部署、一体推进,放大产业发展与人才聚集的互动效应。
政策精准有力。专门制定商业航天及卫星产业、半导体及工业软件等产业的若干举措、三年行动方案8个,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破解引才奖励、创业扶持、项目资助等问题,支持期一般为三年,便于随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精准调整。
“规划”“计划”同步。产业规划瞄准哪里,人才计划就支持哪里,实施的“兴鹤聚才计划”“鹤壁英才计划”围绕产业一线的导向非常明确,针对产业链已累计遴选支持科技领军人才11名,创新创业团队32个,工程师125名,高技能人才12.64万名。
引育刚柔并济。鹤壁交通十分便利,高铁半小时到郑州,两小时可达北京、武汉,因此,在做好传统刚性引才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柔性引才,实施“挂职博士计划”,建立4个重点产业专家智库,以“高铁经济圈”为重点,柔性引进以20名院士为代表的300多名专家人才为产业服务。
坚持把资金链作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血脉”予以支持保障,持续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科研投入促进平台建设。注重政策引导、金融撬动、企业为主,投入18.04亿元研发经费、2800余万元建设经费,建成淇河实验室等46家省市级重大创新平台。将博士后在站补贴翻番,支持周期全省最长,每年发放博士后招收、管理、留聘、安家等补助资金120余万元,建成9个博士后工作站、2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64人。
以金融供给支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血脉”的动力源泉作用,成立了“科技特色支行”,探索出“投保贷”联动“政银保企”风险共担的科技金融“鹤壁模式”,科技金融合作银行达到13家,发放“科技贷”“人才贷”5.75亿元,发放科技贷款贴息市级财政资金124万元,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3场,累计为对接企业授信171.4亿元。
以资金支持助力人才创业。坚持扩面、提标、优服务,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就业创业政策,推行创业担保贷款“5天速贷”“协议降息”等做法,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8亿元,扶持570人自主创业,带动4337人就业。
以财政资金助推项目建设。聚焦重大项目建设靶向发力,争取300多亿元资金,创建110余个国家级试点示范,恒峰娱乐app建成全国唯一的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发力打造集“星、箭、网、端、用”产业链核心环节于一体的中国商业航天及卫星基地,中原1号和鹤壁1号、2号、3号等12颗卫星成功发射,形成了全球首个车轮式雷达遥感卫星星座。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人才搭建成就事业的舞台,以人才成就事业,以事业激励人才。
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升级。重点抓好“一室、两城”建设,“一室”就是淇河实验室,“两城”就是科创新城和中试城。淇河实验室已纳入省实验室序列;科创新城入驻75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中试城已初具规模,建成省级中试基地4家、市级13家,近三年成功转化中试项目471个。目前,全市建成创新平台45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75家。
创新机制激发干事动力。为了让专家所长与产业所需精准衔接,选派325名科技特派员组建10个产业科技服务团,推广科技成果166项,带动增收近2.4亿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建立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累计发布17项技术需求和4项科技成果,揭榜金额300余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
协同创新释放人才红利。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各产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及博士后等专家人才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28项,获资金支持约9000万元。其中,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发的PLC光分路器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助推仕佳光子成为全省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市值已超过60亿元。
聚焦人才的发展大事和关键小事,坚持全周期、全链条人才服务,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优化服务机制。市委常委带头,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活动,建强8个助企强链工作专班和25个助企服务团队,2024年,服务企业6700余家,推动化解问题932个,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1230名人才兑现20项奖励补贴,协调解决子女入学141件、配偶就业65件,及时解决人才在鹤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提升服务效能。加强人才工作数智化水平,升级优化“兴鹤聚才”服务平台,新增人才认定、人才鹊桥、人才游学等10余项服务,逐步实现人才政策“一网通办”、资助补贴“一网通领”、人才服务“一网通享”,努力打造“说到做到”“随叫随到”的人才服务生态。
创优服务品牌。大力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鹤壁模式”,支持省内首家省市共建人才集团——鹤壁人才集团做强做优做大,设立4亿元人才基金,编制“产业人才地图”,人力资源产业园年营收超20亿元;连续三年高规格举办“鹤壁人才节”“企业家节”,先后为20余名专家人才授予“鹤壁功臣”“鹤壁荣誉市民”等称号,全市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春日的肥城,处处蒸腾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走进位于泰安市肥城高新区的蔚蓝科技产业园,只见研发实验大楼、产业化车间、企业总部一体化配套,一座专业的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创业孵化器”,犹如一座“科技温室”,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空间及服务支持。
近年来,山东省肥城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新型电池电极材料这一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泰山锂谷”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人才引领示范区,先后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山东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实现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这里有2万平方米的研发空间让企业免费使用,连车间都是企业提交图纸,我们帮助建好的。”肥城市城投控股集团副总经理穆林林介绍,目前,园区内有20多家企业正在孵化。
作为成功“破壳”的企业,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在当地小有名气。公司创始人宋杰博士作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的学生,已在肥城深耕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数年。
宋杰来肥城创业之初,就获得了20多万元的个人补助,2023年又获得了23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成熟的孵化配套、融资、运营,让他能沉下心专心搞研发。2024年1月,公司正式向用户交付全球首款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
肥城市深化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赋予链主企业、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专家更多自主权,将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择优推荐认定为“岱宗人才工程”人选,分别给予举荐企业、被举荐专家奖励。同时,实行产业顾问“双聘制”引才,组建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聘任被举荐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并兼任项目主要负责人,通过“借智”方式,让专家在深耕研发项目的同时,精准了解行业动态,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
优质的环境,让人才舒心“拓巢”。如今在肥城,站在行业前沿的高端人才不在少数。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的26名博士、37名硕士常驻于此,共同为这一新兴产业添砖加瓦。
肥城沐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地道的北京人,2022年他来到肥城创业,在蔚蓝中试基地进行项目孵化。“我来这儿主要看中的是平台优势,这里产业链相对完善,企业间协同合作性强。”李鑫说。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围绕“打造百亿级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战略目标,肥城锚定锂电新材料、钠离子储能电池新兴产业赛道,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全周期、闭环式产业链条,“泰山锂谷”建设加速起势。
目前,肥城已构筑蔚蓝科技孵化器、锂电新材料中试基地及锂电新材料产业园、蔚蓝科技产业园、新能源材料产业园“1+1+3”人才创新矩阵平台。
肥城市升级出台人才“新八条”,构建起“青年人才万元补贴、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顶尖人才亿元支持”政策扶持体系,年人才工作经费由10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
坚持资本赋能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在项目研发、中试、产业化各阶段,分别成立天使投资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通过“人才技术入股+资方资本入股”股权直投模式,对尚且处于研发初期的原创型、成长型人才项目跟进投资,助力高层次人才科研设想“变现”。“肥城温度”与“君子之风”吸引更多人才在肥城安家落户。
平台的搭建,让人才有了施展的舞台,多个锂电、钠电创新项目在肥城这个小城涌现。其中,锂电新材料中试基地和锂电新材料产业园,已建成国家众创空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平台26个。蔚蓝科技产业园已入驻企业4家,集聚高层次人才63名,研发的钠离子储能电池较锂电池充电速度提升50%、成本减少40%,多项参数世界领先,相关产品已下线吉瓦时、产值过百亿元。
原料锂辉石经煅烧、酸化、冷却、净化等多个工序后,最终形成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这两个拳头产品帮助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营收连续3年稳居山东同行业首位。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价值副产品硫酸钠,却曾让董事长王明悦头疼不已。
产业人才的流入,让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硫酸钠可以制备成生产重要原材料碳酸氢钠,既解决了循环利用问题,又节省了采购成本。
人才效益明显,但如何让企业既“养得起”人才,又让人才“吃得饱”?肥城主打集约用才,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技术资源,建立健全产业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发挥人才使用最大效能。
2023年,肥城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成为泰安市首个入选的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到目前,该集群内共纳入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共137家,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名单前10位。
“泰山锂谷”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人才引领示范区是肥城市引才用才的缩影,产才融合正在成为肥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肥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5.6亿元、增长6.4%,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49亿元、税收45.25亿元,均保持平稳增长。
“电商产业园的培训很实用,我刚步入电商领域,老师们传授我很多妙招。恒峰娱乐app”刘艳文是辽宁西柳电商产业园培训学员,他利用西柳电商产业园定期对有意向从事直播的就业创业者进行零基础免费培训的机会,将自创服装品牌推向全国市场。
近年来,海城市以打造“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城市品牌为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优势产业资源,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我在学校参加海城的政策宣讲会,最打动我的是海城对人才的重视,组织部长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不仅给出了优厚的待遇,也展示了城市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入职海城的硕士研究生林彤说。
海城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带队,赴周边10余所高校开展宣讲及招聘活动。累计举办“春风行动”“就在民企,职向未来”“百名学子看海城”等线人次。通过海城人才网持续开展视频直播带岗及线上网络招聘,收到在线万人次。本着以用为本、紧贴实际、量力而行、多元投入的原则,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累计为1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各类补贴980余万元。
聚焦海城产业发展优势,全面开展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建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目前全市共有专业技术研发中心71家,有校企共建研究院11个。2024年,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5项。通过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等100余名专家人才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组织举办“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10余项科技活动,累计达成人才及项目合作30余个。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帮助企业获评各类荣誉50余项。“一对一”为企业和人才团队精准指导,全程跟踪服务,助力企业赋能升级。获评“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3个,短期外国专家团队1个,累计成功获评兴辽英才8人,申报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个,助力本地高层次人才成长成才。
坚持因地制宜,加快“产学研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沈阳化工大学教授梁兵,是海城市辽宁精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与精华新材料公司合作多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深耕菱镁矿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帮助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协助开展不同组成配方和技术工艺制备高性能的技术研究,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破亿元。
吸引留住人才的核心,除了政策吸引、产业支撑,能承载展示人才的舞台也尤为关键,海城坚持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丰厚土壤和发展空间。
梯度培育科创企业平台。把企业作为招才引智、创新驱动的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健全“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雏鹰企业21家,瞪羚企业8家;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8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积极打造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海纳众创空间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入驻海纳众创空间的初创企业,可享受最高4年22平米的免费办公场地,且水电费、网费、物业费等均由创业孵化基地承担,累计为400余名人才提供创业场地和税费减免支持。西柳电商产业园定期对就业创业者进行零基础免费培训,园区在培训学员自主创业时,会提供完善的供应链选品、直播软硬件支持等配套服务,并且对入驻的新注册企业、经济数据达标企业给予一定的租金优惠,累计为1.6万名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
精准对标就业供需关键。实施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留海来海专项行动。开展“百名干部进千企,助企纾困解难题”等系列活动,定期梳理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资源,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其他政策性岗位面向毕业生招录比例。与大连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沈阳大学经济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高校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围绕重点行业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260余个。
用真心实意营造拴心留人的归属感。持续更新完善《海城市“澄州英才卡”管理实施细则》,将“名校优生计划”招录的研究生人才纳入澄州英才卡C卡服务范围,围绕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服务、生活娱乐等25个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人才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建设4处人才驿站,为来海求职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服务。
在海城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才服务工作站,配备专职人才服务工作者,开设24小时人才热线,持续开展人才政策咨询、业务办理、跟踪回访等服务工作,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及时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进一步打造“海纳英才 城就未来”的人才服务品牌。
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每年举办人才爱国主义研修班,赴红色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等开展培训学习。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大激励奖励力度,定期选树一批优秀人才典型,先后评定两批杰出专家、突出贡献专家,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50余万元。加大对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为30余名专家人才拍摄风采宣传片,讲好“海城人才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才敬才浓厚氛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